丰富精神食粮 建设文化阵地 ——广西喀斯特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探究
发布日期:2016-03-10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黄志强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我区喀斯特地区农村的经济生活状况获得了较大的改善,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喀斯特地区乡镇文化基础较为落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意识提高 建设步伐加快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家庭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农民更注重提高生活质量,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1.农民文化建设意识得到提高,文化活动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来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科学知识及技能,并以此提高生活质量。在农村,文体活动由当初单一的消遣型逐渐向高尚的“娱乐+知识”型转变。
2.农村文化队伍增长迅速,农村文化活动日益频繁
近年来,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增长迅速,业余文艺队、篮球队、科技协会、醒狮队等文化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些队伍逐渐成为当地人民开展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如团乐镇农民艺术团,团员在农闲的时候进行排练,逢年过节则应邀到各地巡演;该镇的农民书画协会不定期开展书画展、创作交流等活动,成为当地农民交流经验、传授知识、交朋结友的重要形式。平桂矿区“风采艺术团”是由矿区退休工人、下岗工人及部分职工组成的业余文艺队,该文艺队在矿区管理处的支持下,坚持文艺创作和表演,成为平桂文艺活动的主力军,曾多次参加市区的有关文艺活动,是当地最具实力的业余文艺队之一。此外,农村业余篮球队成为农村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力量,目前遍布各个乡镇(街道)的大部分村寨,当地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建设。
3.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在各县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大部分乡镇(街道)已经建立了文化站,在站内设立的图书馆能基本保证面向群众开放,馆内藏书涉及面广,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致富信息。有的还配备了电脑,农民在文化站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
4.农村文化活动朝着多元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农民不断提高的致富意识带动了学习意识的提高,各种协会纷纷成立,如马蹄协会、养猪协会、梅李协会、晒烟协会、运输协会等,这些协会是集娱乐、科技、学习等于一体的互助组织,在维护农民利益、引导农民致富、弘扬科学风气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协会成为群众交流种养经验、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的重要场所,文化活动也由传统单一的消遣型向“娱乐+知识=致富”型过渡,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科技普及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渗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朝夕生活中,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5.农村文化活动已成为转变民俗民风,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内容
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助于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树立健康人生观和世界观。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人们企盼弘扬正气、传承优良中华美德的载体。近年来,农村传统活动中少了一份迷信,多了一份和谐,观看、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渐成时尚。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团体下村演出的频率也逐渐加大,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在农村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经常举办文化活动(特别是邀请城区文艺团体)的农村地区,群众思想活跃、致富欲望强烈、科技普及程度较高、生活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而迷信、赌博等不良现象相对较少。可见,文化活动已成为农村移风易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产品供需不平衡 活动形式待引导
虽然广西喀斯特地区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差距,是造成各地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区有些乡镇建设有专门的文化楼,有标准的篮球场,文化站有丰富的藏书,有上档次的音响设备等,但有些乡镇的文化设施寥寥可数,文化活动死气沉沉,部分领导甚至有“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认识。部分基层领导干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中,两者所占比重偏差严重。由于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阵地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往往处于无序状态;文化工作者和文艺人才得不到重视,后备力量培养不够,造成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在农村,文化人才奇缺,没有一个有足够号召力的人来组织活动是造成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一些农村文化活动以麻将、扑克、看电视、舞狮、节庆等活动为主,多年以来没有创新,传统的文化活动日渐失去其魅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缺失,淳朴民风受到挑战。
3.文化阵地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乡镇一级文化阵地被挤占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也直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有些乡镇(街道)新建了文化站。但部分乡镇由于领导对文化工作的偏见,擅自改变文化站的用途,对农村文化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4.文化设施布局相对散乱
乡镇一级的文化设施大多建在政府周围,规划、选址、管理全由政府一手包办,开放时间与农民空余时间交错,利用率较低,造成乡镇文化阵地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不少地方农民为了满足对文化活动的渴求,自筹资金建设文化场所,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人口分布广、密度低,交通不便,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难题。同时,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加上管理措施、后续资金、设备配备等诸多因素,致使有限的文化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文化阵地不合需求,造成资源、资金浪费,大大地打击了农民建设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5.文化站管理落后,农村读物缺乏和设施落后
由于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迟缓,财政来源有限,机构不健全,使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变得艰难,加之设备的严重滞后、农村地广人稀,文化建设工作更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站作为一个乡镇最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集文化、电视、广播等多项活动于一体,但由于专职文化站管理人员相对较少,而读物的匮乏、设施的落后,使文化站的吸引力欠缺,门庭冷落。
6.文化阵地建设不够“三贴近”
文化阵地类型偏少,多数场所设在各个集镇上,对广大农民来说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服务时间与农民的空闲时间相冲突。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有55.5%的农民每周没有休息日,有近78.2%的农民一天中最空闲的时间段在晚上,而现在绝大多数的文化活动场所的开放时间为行政上班时间,这就造成文化场所开放时无农民来活动,而农民来时又无活动场所,乡镇文化建设没有真正做到“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此外,不少下乡文化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多样,内容不够贴近农民生活,往往是为办文化而办文化,突出艺术性而忽视实用性,缺乏真实性,缺少吸引力,导致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常常是主办者累得满头大汗,农民却不叫好,难以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
7.民间文化遗产流失严重,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
在民间,散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大都流传于年长的老艺人手中,因缺少激励机制,传承民间文化成为“只有付出、没有效益”的费劲事情,有传承意向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民间工艺、山歌唱腔、民俗活动、说唱、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由于缺乏保护意识,民间古建筑、古墓、名人遗迹、大事件遗迹、自然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人力物力的奇缺、经费的困窘以及宣传的落后形成保护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重建设重管理 繁荣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是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实际行动,是繁荣农村文化的必要条件。而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从基础做起,既要重建设,又要重管理。
1.提高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各级党政部门要将农村文化纳入全年的工作计划中,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一环,在经费投入、人员调配上给予支持,才能从源头上抓好文化建设,管理好文化设施。
2.多角度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
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指导,按照突出重点,兼顾整体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全盘规划。首先重点抓好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制定文化站建设的最低标准,切实发挥文化站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的龙头地位;其次做好基层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要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建设适合各地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阵地,真正让农民在文化阵地上活跃起来。在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在改变农村自然村落多、居住分散现象的同时,把图书室、阅览室、篮球场、农民公园等文体活动场所也有效地规划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节省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阵地,改善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
3.多渠道筹集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资金
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要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乡镇补充和农村自筹为辅的筹资渠道。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当地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斜,并逐年增加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确保专项资金能够足额到位。同时积极发动农民,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多作贡献。
4.多类型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各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村风民俗各不相同,势必要求我们按照“三贴近”要求,建设不同类型的文化阵地,满足各地农民要求。如今农村地区可分成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和以从事工业生产为主两种类型。针对第一种类型,因为劳动时间季节性比较明显,随着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的逐步推广,农民对科技知识、种植技术等需求比较迫切,可以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建立流动型的阵地(如科普大篷车),让农民需要的科技人员,到农民需要的地方,讲农民需要的知识。针对第二种类型,可以借助企业优势,建立固定的阵地开展针对性的活动。一方面,按照企业生产的需求开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帮助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也帮助农民解决因缺少技能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的文化生活需求,丰富企业文化。
5.多层次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当前,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活动。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有些为全国知名的文化项目(如客家山歌、壮族歌谣),有些则为我区独有的文化项目(如羊头镇的蝻蛇舞、鹅塘和沙田镇的土瑶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非物质文化已经消失或濒临失传。因此,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活动为契机,挖掘、保护、弘扬我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积极培养优秀文化、濒危文化的传承者。培养文化人才可以通过“四个一”的步骤进行,即保护一批、巩固一批、培养一批和挖掘一批,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当前亟待解决的是保护好现有的文艺人才,特别是带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艺人才,为其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成长环境。文化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支持,要制定文化发展、人才成才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激励政策,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不断层。
6.多类型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缺少文化活动或者缺少好的文化活动形式,势必导致文化阵地缺少活力,并逐渐萎缩,从而限制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恶性循环。要跳出这个循环,首先是准确把握农民的心态,掌握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其次是多开展农民自编自演的文化活动,将农民从文化舞台上的观众转变成舞台上的演员,让农民当主角,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最后是抓好农村节日文化活动。农村节日文化活动有一定基础,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可选择一些群众喜闻乐见、有教育意义、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放到群众中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不动摇,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做好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文化建设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构建和谐广西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广西师院政法学院教授、博士、副院长、研究生导师)